園區建築理念

日治時期,作為備用機場而使用的這個平台,在日軍撤退後,作為茶園持續茂盛續存。後逐漸轉為植種柑橘,居民為了維護橘園以及方便採收,建造了大大小小的柑橘倉庫,方便儲藏與放置農具,也就是柑倉,也是這裡最初的雛型。

現在的橘舍三食,便是利用當時的柑倉改建,以這邊作為起點,逐漸擴展地域與規模。除了柑倉,園區內也利用了許多自然廢棄物,讓他們重新發揮價值,例如:將廢棄的柑橘籃回收,做成新的程架與置物櫃;將回收的球道加以改良,製作美觀又堅固的長桌,其他像是木頭、竹片、橘子籃,各種自然的廢棄素材,都被有效的運用在這個園區裡,從不起眼的自然廢材,轉身蛻變成建構這個園區的大功臣。

園長設計手稿

橘舍故事

「能忘卻都市的紛擾,盡情享受農村的生活。」橘舍三食希望能這樣帶領客人前往慢活的步調。因為我們每一位員工,也都在一邊盡力的工作,一邊享受著生活。

從一開始小小的里坡區,豪華露營的規模擴大了許多,發展了新的區域,多了許多的樹屋、休憩空間;隨著露營車的陸續進駐,教堂的增建,園區就像是一整片拼圖,內容越來越豐富,也逐漸能看見更完整的形狀。山里廚房的規模也逐漸更進擴展,從一開始的野外BBQ,到現在的柴燒無菜單料理,各方面的層次都在提升。當園區樣貌逐漸完整,這就是我們呈現的農村慢活。

藝術導入農村

美學少不了藝術。一次緣份之下創辦人游先生走訪了日本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季,看到日本如何復興瀕臨人口外移嚴重的海島,邀請各國藝術家入駐,發揮創意才華並且與當地居們合作,創造出無限的可能。營運至今,瀨戶內海已成為各國旅人藝術朝聖之地。

  • 2017
    首度邀請西班牙國寶級藝術家 Juan Ripolles 駐村
    實地走訪社區互動與交流,藉由高齡85歲的藝術家之視角,重新尋找鄉村的美好之處。也體驗不同國情的生活作息與態度。藝術家Ripolles也再三拜訪社區,並且為此舉辦大地畫展,為壢西坪社區帶來新的風景。
  • 2018
    邀請插畫家Paolo Rui / 路跑樂駐村一個月
    正逢水梨採收季Paolo跟著農民們一同採收,體驗果農的辛勞與豐收的喜悅。藉此也創作出屬於農村風情的插畫。
  • 2020
    壢西坪休閒農業區首度舉辦體感藝術季
    橘舍三食園區也部分展示作品,於活動結束後持續安置於園區內,讓前來遊玩的訪客們,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藝術作品,與作品互動。

《Rrubie’s Tree-house》

作者:Paolo Rui - 路跑樂、游道生建築師執行製作

茹比的樹屋—當積極的想法變成現實時
去年當我在壢⻄坪駐村時,有一天游先生邀請我在橘舍三食進行演講。他說他想在營地上添加 一些藝術氣息的東⻄來美化營地的外觀和增加創造力,他提議用我作品中的一隻鳥的形狀來搭建樹屋。

「為什麼不呢?」 我說。

他說,他的想法是僅使用回收或可回收的材料來創建樹屋,我非常喜歡這個構想,使得這個企劃變得更加有意思。我選擇的這隻鳥是台灣紅金鶯,對我來說是她寶島自然美景的象徵。我為這個出現在我的許多繪畫作品中的小鳥取了一個名—小鳥茹比。自八年前我開始在藝術創作中 使用這隻鳥以來,她已成為我對環境和人類關係的感受和想法的最重要的解釋和表達。
回到意大利後, 我立即開始繪製樹屋草圖,並完成了建構技術圖紙。 去年,游先生和我先生同相約今年夏天我再回到台灣與他一起建造樹屋,但由於冠狀病毒疫情 的影響使我今年無法如願回到台灣。

茹比 (Rrubie)是一個積極的角色, 非常類似於她現在所處的營地位置和環境的氛圍和精神。
今年我無法如期到台灣十分遺憾,但是我很高興看到那些有耐心且技術熟練的工作人員將其實現並獲得美麗的成果,我希望你們都喜歡這件作品。

《大地之歌2》

作者:黃裕欽、徐靖雯 藝術家 / 材質:竹子(雨棍)、冷媒桶(鐘)、滅火器(鐘)

回收再利用,創造廢棄物的新生命與價值,一直都是我們創作的初衷。

雨棍與鐘,都沒有固定的音階,但和諧的音域更符合大自然音頻的律動。藉著跟作品的互動,人可以創造出動人的音頻,與大自然唱和,與土地連結。

《檳鈴!檳鈴鈴!!》

創作者:謝榕蔚 藝術家 / 材料:防水帶

有時候,耳朵比眼睛還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好,一個人假裝開心,但聲音就 裝不了。細心一聽就知道了。

春光乍瀉 王家衛

檳榔樹在大草原橫序排列,形成壢西坪山頂的天際線。透過反射光線的手法,將鯉魚潭水庫生態環境的聲音,在一根一根樹幹上視覺化呈現。在聲音的波段中尋尋覓覓,互相此起彼落,又時而汽車呼嘯而過;在壢西坪的天際線上,彷彿化身高樓大廈的叢林夜景。
夜晚的時候,在營火區域是最佳的觀賞位置,以手機燈光照射,可以看到映照出的光影。這些光影是利用台灣所有不同的聲音,將它們透過電腦聲波轉換,再呈現在反光板上,將抽象的感覺視覺化,讓我們嘗試用眼睛去「聽」這些有趣的聲音。